眼见水泥这么受欢迎,这么有用,秦军还真就不能随意对待。
水泥换一切,只是这一点就值得他重视。
这样一来,秦军就不得不考虑,水泥的产量是不是要提高一些
回转窑他最近是不想的,但是悬空窑还是能想一想的。
因为他要真想做直径超过两米的钢管,好像也不是不行。
直径越大,卷板机就越是容易加工出来。
只不过电动机的功率必须要大,因为钢板的厚度肯定要足。
既然要做这么大的钢管,那为什么直接做回转窑
因为回转窑的难度,现在也主要集中在大直径管道之上。
“高级焊工啊”
加工钢管,虽然不等于制作高温容器,但是也需要高级点的焊工。
最少也要六级工吧如果有七级工就更好了。
而八级焊工,肯定是不能奢望的
想着水泥的烧制工艺,秦军发现,传统烧制法最容易,也是真简单。
使用这种工艺,先应付一下,等万事俱备,就先做悬空窑。
至于一步到位,直接上回转窑,还需要等一等。
虽然原来没有在水泥厂干过活,但是他烧过窑,对于水泥的烧制工艺,也有所了解。
一百多年前,刚开始发明回转炉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被直接用于水泥工业中。
究其原因有两点,首先水泥这个行业,大概开始发展就是在18世纪末期。
回转炉刚刚出现的时候,人类对水泥的配方才稍有了解。
另外就是水泥烧制温度高,同时耐火砖衬里的技术还不发达。
1400c的高温,不是那个时候的金属可以承受的。
此外对应的煤粉燃烧技术,也需要一定的积累。
因此,直到回转炉出现100年后,它才被用于水泥工业。
这里面就有几個关键点,耐火砖、钢材需要耐高温,最后就是煤粉燃烧技术。
刚开始,秦军就是图省事,才用了最省事的立窑。
现在仔细想一想,悬空窑真是一个好选择。
这种窑,好像国内现在还在用
秦军记得原来看过一个新闻,说是一家厂子的机器用了八十多年。
现在仔细想一想,那好像是从丹麦史密斯引进的水泥悬窑。
如果是原来,这样看过一眼的新闻,早就忘了。
但是现在他只要想,还就真能想起来。
那座悬窑是进口货,花外汇买来的。
而且是一九一一年进口回来的,它使用的管道直径为21米,长45米。
这座窑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是国内现存最早、也是运转时间最长的两台设备。
直接从1911运转到1997年,长达86年之久。
能用到九七年,距离现在还有十七年的使用时间。
这足以说明,现在就算是弄一座悬窑,也不算太过时。
“卷板机肯定要造了。”
“这东西只要有电机,想要多少有多少”
一台电机带着三根棍子工作的机器,简单的令人发指。
这种机器原来秦军不做,就是因为太简单。
当然,任何简单的机器,你要想玩点高难度的,也是可以有的。
但是,这真心没必要。
现在是用到了,秦军才会想到。
这台机器最大的加工难度,也就是三根工作辊的动力系统。
现在可供他选择的有轴承和齿轮,如果能买到轴承,肯定要用轴承。
只要能加工出工作辊,那剩下的唯一问题,就只有电机。
所以,这都要看玉爱国行不行了。
他之前可是说的信心十足,就是不知道,县城电缆厂有没有漆包线。
所有事情,又回归到电机之上,只有有它,就能做很多事情。
心情放松的秦军,漫步在农田之中。
他们这边的麦子,还没有收割,也不知道是没人收割,还是没熟
忍不住走进麦田,还能看到寥寥几棵青色的麦穗,其他都已经是金黄一片。
“小伙子,你是这个小队的社员”
秦军正折下几根青麦穗,在手中挫着麦粒,打算先尝一尝,却没想到居然有人叫他。
抬头一看,前面几个都是一身中山装,最少的都是四个口袋。
特别是左上部分的口袋之中,还别着一根钢笔。
不用说,这些人都是干部。
看了一圈,有六个人,里面居然没有一个是公社的领导,这就有意思了。
“对,我是这个小队的社员,正在看看麦子熟了没有。”
秦军一脸笑呵呵的凑到跟前。
其中一个年轻的干部,上前走了两步,正好挡在秦军跟这些人中间。
秦军的身形一滞,停了下来。
他居然忘了,现在的农民,不是几十年之后的农民。
那个时代虽然已经只能在电视、网络上见到这些领导,但是那个时代的农民更加自信,穿着也得体。
可现在呢农民经常穿的衣服,真是没法看。
秦军忍不住拽了拽自己的衣角,他现在的这身绿军装,真被他糟蹋的不轻。
想到赵二娃刚刚给他的时候,这一幅好像闪光啊
现在呢不知道哪里来的机油,沾染的一片一片。
还有不知道怎么划的,上衣之上有好几道缝隙。
经常接触钢材,加工机械,稍微不注意,衣服上就会出现一裂缝。
他现在这身衣服,在这些干部眼中,跟乞丐也没什么差别吧
不过,现在不是所有领导都亲民嘛这样还能嫌弃他这也太过分了。
就在秦军看着自己的衣服之时,本来被年轻人挡在身后的一名中年人,却走上前来。
他看着秦军手中的麦粒,笑呵呵的道“麦子已经熟了吧感觉灌浆还不错”
说着,这位领导还直接伸手,从他手中捏起几个麦粒,仔细观察着。
秦军有点感慨,要不怎么说,越是大领导,越是平易近人呢
小鬼难缠,跟这些领导呈鲜明对比
“今年有点干旱,灌浆并不太好”
虽然感觉领导平易近人,很是不错。
但是秦军却是实话实话,但是实话有点伤人。
所以,随着秦军话音刚落,那位本来还笑嘻嘻的领导,笑容已经有点维持不下去。
“今年你们这里,有点干旱看不出来啊”
旁边的青年发现问题,立即怀疑的问道。
“这个还能胡说我们这里三年两旱。”
没等青年继续说什么,秦军就接着道“现在看不出干旱是吧那是因为有水利工程。”
“我们村的大渠道,就在这些麦田的中心位置,就是有了这条大渠道,每年干旱之时,才能浇上水。”
“走,我们过去看看。”几个领导都来了兴趣。
秦军走在前面领路,他这也就是看在玉爱国的面子上,要不然高低得给公社领导们上点眼药。
现在好了,有水利工程保驾护航,这都是领导们的政绩。
刚才他真没胡说,因为他们这边原来真是三年两旱。
可九十年代之后,就变成了十年九旱,这些也都是以后领导们的功劳。
那个年代,一切向钱看,谁还管农村的水利工程
建筑废弃材料、垃圾倾倒,直接堵塞这些渠道,让这条渠道变成了垃圾桶。
没法用,就只能废物利用。
所以那些,他们用辛苦加工出来的块石,垒出来的大渠道,都被人偷回家盖房子了。
没有这个水利工程,他们这边还就真十年九旱。
粮食收入太少,全村青壮年就只能全部出门打工。
对这个,秦军是有怨言的,毕竟人离乡贱
所以,重生一回,如果能不出门,秦军绝对不想再去外乡漂泊。
“小伙子怎么不说话你们村这些麦子都应该要收了吧怎么还不动手”
回过神来,秦军看向几个沿着大渠道闲逛的领导。
“正准备着呢”
“这边靠近渠道近,浇水比较多,这些小麦还在灌浆。”
这时,又是那位小伙子说话“不对吧我们也不是什么都不懂。”
说着,小伙子指着周围一大片麦地。
“这么一大片,你们多少天能收完”
“以我对你们的了解,一个青壮年,平均一天收两亩地,没有低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