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这小子的脸皮是真厚(2 / 2)

茶园也应该算是农业范围之内的吧秦军对这个还真不太懂。

只不过,这时那位大领导却笑着道“这应该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五十年代末,我们跟北面邻居闹掰,他们要我们还债。”

“那个时期,我们刚刚建国不足十年,还经历了一次大型对外战争,哪里有钱还”

“没办法之下,就只能苦一苦我们自己人。”

“当时的很多东西,第一时间都要送到北方。”

“其中大宗的有粮食、皮毛,生猪、牛羊肉,再就是布匹、丝绸等等。”

“其中最特殊的应该是大豆和茶叶。”

“就是那一段时间,国内的的人民都吃不上豆腐了。”

“至于茶叶,这是奢侈品,国内剩下的都是茶叶末。”

“所以,了解情况的都应该知道,当时的四九城,还闹出个高沫。”

“什么叫高沫就是茶叶沫子分级,其中最好的就叫高沫。”

大领导这么一说,所有人都一脸恍然大悟。

秦军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他是真的恍然大悟,其他人就不一定了。

此时秦军才明白,他们他们村子北面山区的一片茶园,为什么会出现。

费尽心力弄出这么一片茶园,每年出产的茶叶一大部分需要上缴。

最后剩下一点老叶子,炒制发酵之后,做成一种像是烤焦了一样的大叶子红茶。

他们村里人喝的,就是这一种最次品。

秦军记得很清楚,分地之后,那片茶园没有人愿意要,后来冬天就全部冻死了。

对,就是冻死了。

现在要维持那一片茶园,每年冬季要给茶园保暖。

要土层掩埋,要后草帘子遮挡,反正很麻烦。

以后分配土地之后,都忙着伺候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谁还去弄这么麻烦的东西

秦军这才知道,他们这里的领导,不是脑残才会载重热带地区的茶叶,而是有特殊原因。

当年为了还债,从上到下万众一心想办法。

他们也想做贡献,所以就想着多种点茶叶,想要帮助国家减轻负担。

只是为了这个,秦军以后都要想办法,保留下那片茶园。

不过,此时他倒是有点奇怪,人家日照的绿茶那么出名,怎么没有冻死

他们所处的维度应该差不多,都是北寒带,那边的茶树能活,他们这边也应该可以。

所以,肯定是品种的原因,要不然就是适应了当地环境。

不管是什么原因,那边的茶叶树肯定耐寒。

真不行,就去弄点茶树,把村里的那一批茶树全部换掉。

“小伙子,不是要请我们去你家喝茶吗”

“走的累了,正好去你家歇歇脚”

说着,人家大领导不尴尬,尴尬的就是秦军。

秦军跟着比他脸皮还厚的大领导,走进家门。

现在他已经确定个,这位确实是大领导。

因为围绕着他一圈的人,里面一个很可能是警卫员,也就是后来的秘书。

现在能陪警卫员的领导,级别都不低。

走进家门,人家根本就没有去屋里喝茶,而是直接来到院子西边,看向秦军弄得小高炉。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啊”

“这话之中蕴含着大智慧”

看到一群人都感觉十分奇怪,大领导笑着道“没听说过吧”

“上面的领导已经提出,以后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发展科技。”

“还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以后会落实到文件之中,作为正式指导性文件下发”

“你们知道就可以了,这虽然是以后发展的指导思想,但是毕竟还没偶形成指导性文件。”

秦军看着一群人,很多人是真听不懂。

但是他是真懂,因为他知道这是谁说的,也知道正是作为指导性文件下发,恐怕还要八年。

所以,整个八十年代,政策就是在不停的争论、反复。

归根结底,也不过是在不停的试探,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谁能想到,这么一座小高炉,每次的产值居然有上百万”

“这是因为什么就是科技。”

“我们因为科技落后,所以需要什么东西,都要去西方进口。”

“就是因为我们落后,他们就始终高高在上,高价卖给我们东西,也好像是在施舍”

“这正常吗不正常。”

“这个我不多说,今天过来就是想要看看。”

“其实有争论不怕,就怕一杆子打死”

“不管什么政策,试一试才知道好坏,走吧去他们公社。”

只是稍微说了几句,也算是点到为止。

秦军有点明悟,这位是过来给他站台的吧

现在看来,有些领导的想法,比他还要坚定啊

秦军虽然感觉十分欣慰,但是他反而皱起眉头。

人家这是为他好,但是他是不是也应该付出一些

毕竟重生一回,他以后肯定不会缺钱财。

之前都说过,以后会为了国家崛起而努力。

既然这样,他还有必要纠结个体户,还是公私合营的股份制吗

成为国有企业,也没什么不好,甚至是更好。

就在此时,秦军有了决定,人有时候真的不能太过自私。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是傻缺吧

不要说拔一毛而利天,就算拔光头发能够利于天下,他也得做啊

现在他已经决定,他以后最少也要把两根毛。

有了决定,秦军也不会表态,以后看行动。

跟着一群领导,慢慢的走到村子西边。

村子西边的石灰窑厂,虽然已经全面停工,但是还是十分显眼。

因为此时里面,还有一群人在盖厂房。

没有一点烟火气,那位大领导也只是稍微停顿,就继续向前走。

走出石灰窑的范围,这边就是一大片麦田。

村子周围的麦田还是一片金黄,不过间中还能看到一点绿。

这是因为浇水比较多,现在还没有全面成熟。

不过,距离村子越远,麦子熟的就越快。

等走出三四百米,此时看到的麦田,已经是一片干枯,而不是金黄。

“这些麦子,都该收了吧”

秦军立即道“对,我们这边的麦子,是自西向东熟,我们会从最西边开始收。”

又向前走了一段路,转了一个弯,扑通扑通的声音传来。

“看那边,那是一台小型割麦机。”

大领导一听,立即双眼放光的道“这就是你们准备的机器”

“走,过去看看。”

一行人,很快就来到噪音传出的地方。

这边一台小型机器,正在麦田之中快速运动。

只是向前走几米,一捆麦子就被推倒在一边。

前进几米,就是一捆麦子,速度很快。

而操纵这一台机器的,就一个人。

他就单纯的扶着扶手,跟着机器不停向前走就可以,其他什么都不用做。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如果大面积普及机械化,以后还有粒粒皆辛苦嘛”

“我看并不辛苦啊不辛苦,还能秋收万颗子,这是好事”

“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绝对不是口号。”

“来,那个小伙子,你停一下,让我操纵一下试试。”

这位大领导光看还不满足,他还手痒了。

不过,一名年轻人立即上前挡住了去路。

那台机器不要看着小巧,可是很危险的。

没看前面的刀片,只要挨着麦子就会割断

“领导,您仔细看看,这操作可不简单,需要人工控制打捆。”

大领导停下脚步,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立即叹了口气。

“老了,如果是年轻的时候,我肯定能完美控制这台机器。”

“看着很简单吗不就是足够一捆,立即按一下那个开关”

“真是先进啊这么一个小东西,割麦子居然这么快”

“小秦,这是你的发明”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