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制典 史书(2 / 2)

当然除了县学宫外,还有另一种私人学院。这些私人学院基本上都是各学派在各自家乡开办的学院。

这些学院虽然没有国家支持,但是能被称为‘名士’的就没有简单的,他们的学问比起郡学学宫中的老师也是丝毫不差,甚至更强。

很多人并不愿意去各县城的学宫中求学,而是向各地‘名士’来求学。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样一来就是变相的在支持学宫。弟子越多,势力越大,很明显的道理。各个学派都在大力扩展各自的影响。

原本的那些豪强被朝廷狠狠抽了几耳刮子之后,也明白了朝廷的底线。同时更让他们知道了, 权利的重要。

於是各地的豪强也开始派遣子孙向那些名士拜师,想要通过学宫入仕。

各地‘名士’们也正好需要这些豪强出钱出力,很容易就接受了他们。各个学派和各地豪强的结合,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天下各县的书院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

勳贵和军功贵族在这种环境下日渐衰落。

勳贵和军功贵族更喜欢以战功获得封赏,但是天下间哪有那么多的战功?没有了战功,想要升迁、获得爵位的难度就大了。

相比较而言,学宫却没有这个问题,勳贵和军功贵族们也渐渐开始被学宫所替代。

时间匆匆如流水。

大干朝廷立国已经将近八十年,这期间绝大多数时候,天下都是承平的,诸夏难得的享受到了一段和平时期。

神都洛阳,干元殿。

“陛下,大干立国八十年,得天命庇护,诸圣君治理天下,得以兴盛,诸夏昌盛,然却多有人不曾牢记先祖,邦周时期,淮有春秋、晋有晋乘、楚有檮杌,各国皆有史,然夏商周一千五百年风雨未有朝廷记录,而民间多有妄言,臣恳请陛下,下诏修史,以示正史!”

“准!”王荆点头同意。

编修史书,这是为了统一前朝的历史,免得被一些有心人借着没有正史对其进行篡改,甚至为了自己的学说来特意曲解历史。

这种情况,在学宫已经有了一些迹象,就像前几年,有人向朝廷献书《春秋左氏传》,这一部书简居然有二十多万字。其中记载了大量先淮时期

最新网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