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大哥、二哥文武双全、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我是一个野丫头,不擅诗词歌赋,不懂琴棋书画,不会弹琴抚瑟,更不会引经据典,看得懂字,会一些浅显的诗赋罢了,别无它技。宋帝喜欢通文墨、懂诗赋的女子,便请了两个学识渊博的先生专为为我讲课授业,因此,每日早上授课半个时辰、习字一个时辰,午后听讲一个时辰。
授课的地方在资善堂,这是我要求的。宋帝本不答应,说那是皇子读书之处,另外给我安排书阁。我说,在资善堂听讲、习字,可与皇兄作伴,不至於那么闷,还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若有不懂、不解之处,便可及时问他,有什么不好?
磨了好久,宋帝才应允。
於是,每日都在资善堂用功,一个老师教授诗词歌赋,另一个老师教授文史典故。宋帝说,虽然我开蒙晚,不过事在人为,只要下苦功学习,为时不晚。还说,一个月后题考,看我有没有用心听讲、用心学习。
听讲、习字、看书,虽然枯燥乏味,却也可以增进学识、知晓文史,有朝一日,我就可以和大哥、二哥吟诗颂赋、谈文论史,就不会只有听的份儿,届时,大哥一定会对我刮目相看。
想到也许会有这一日,我就拚命地学习,不耻下问。
一个月后,宋帝驾临资善堂,说要考考我,看我有没有长进。
他笔直地坐着,冠玉似的脸庞微微低着,一边饮茶一边听两个老师回禀这个月给我讲授了什么。我紧张得手心出汗,看向站在左侧的二哥,忐忑不安。
赵瑷眨眨眼,示意我放松点儿,还教我舒缓情绪,深深吸气、缓缓呼气。我照着他的样子深深吸气、缓缓呼气,果然好了一点。
“澜儿,老师说教你《诗三百》,会背了吗?”宋帝平和地问,似乎尽量不给我压力。
“儿臣就背那首《月出》吧。”
他点点头,我就清声背诵起来。《诗三百》中,自然是《月出》一诗最为滚瓜烂熟。
赵瑷的目光温热得有点怪异,两个老师嘉许地颔首,宋帝则是风平浪静,不置好坏。背完后,我等着他的品评,他没说我背得如何,“再背一首其他的,前唐七绝吧。”
我道:“父皇,儿臣更喜欢本朝的词篇,因为从形制上看,本朝词篇不若五言、七绝那般,每句必须字数一样多。本朝词作中,长短相间,虽有一定的形制与要求,却自由许多。”
宋帝含笑瞪我,“朕就知道,你不喜拘束,喜欢自由自在,也罢,背一首词吧。”
我挤眉弄眼地笑,清了清嗓子,以抑扬顿挫的音调朗诵柳三变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完毕后,二哥和两个老师皆点头称赞,宋帝却冷着脸道:“背一两首诗篇、词作,是最基本的功夫,只能说你用了点心思。”
我抿唇道:“儿臣定当更加用心、加倍努力。”
“什么时候将《诗三百》和历代诗篇背得滚瓜烂熟,才算真正下了苦功。”他的目光锐利了些,直逼人心,“现在朕给你出两道题,你回答得好,朕答应你一件事。”
“父皇尽管出题,不过若是老师从未讲过的文史典故,儿臣是万万答不上来的。”
“你这鬼灵精。”宋帝冷哼一记,愉悦地笑起来,问道,“战国时期,秦赵相争,在长平一役中,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仅是坑杀降卒四十万这一事,你觉得是对是错?有何看法?”
长平一役,讲授文史典故的老师详细地讲解过,但并未讲过坑杀四十万士卒这事件本身是对是错,我也从未想过,此时要我回答这个问题,真真无从说起。
想了又想,斟酌又斟酌,我咬着唇,心神略定,大胆道:“儿臣以为,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若儿臣是赵人,必定觉得秦将坑杀降卒四十万过於残暴、狠毒,有违天道。若儿臣是秦人,是秦兵,儿臣以为,如何处置四十万赵国降卒是一个大大的难题。其一,赵兵相当骁勇,放他们回去是万万不能,只恐养虎为患;其二,赵国民风彪悍,四十万之多,难以驾驭,秦军难以控制,也许会日久生变。既不能留,也不能收为己用,便只能杀掉,以绝后患。坑杀后,还能起到震慑之效。因此,对秦国而言,杀,是最好的选择。”
讲授文史的老师道:“微臣并无教过公主这些,公主对文史所知甚少,却分析得极好,新鲜别致,自成一家之言。”
赵瑷也用惊异的目光看我,好像看一个怪物。
宋帝面色颇沉,仿佛并不满意我的长篇大论,又好像觉得我的分析完全是错的。
我的心七上八下,是不是说错了?
静默半晌,终於,他问:“照你这么说,若你是秦将白起,你也会坑杀四十万赵军?”
“儿臣只是弱质女流,哪有调兵遣将、安邦定国之能?儿臣只是就事论事,胡言乱语罢了,父皇见笑了。”我吓得心提到了嗓子眼,背上冷汗涔涔。
“秦军乃虎狼之师,你以为,大宋将士如何?”宋帝又问,目光冷沉。
“儿臣从未见过我宋将士军威,不知军纪、军威如何。”
“与金兵相较呢?”
“素闻金兵骁勇善战,弓马骑射尤佳,旁的,儿臣不知。”我谨慎地回答,不明白他为什么突然问起宋兵、金兵,不知道他对我方才的回答是不是很生气。
宋帝缓缓地饮茶,面上不显喜恶,问:“瑷儿,你以为澜儿的见解如何?”
赵瑷侃侃而谈:“儿臣以为,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皇妹之言条理清晰,可谓新鲜别致,可成一家之言,儿臣亦自愧不如。”
宋帝站起来,俊白的脸庞慢慢绽开一朵灿烂的微笑,“朕也觉得澜儿的分析可成一家之言。粗学文史便能有此新鲜别致的见解,孺子可教,朽木可雕。”他轻拍着我的肩,倾身在我耳畔道,“你娘巾帼不让须眉,在敌军面前毫无惧色,可谓女中豪杰。你有你娘的风范,好好用功,会有大出息的。”
我松了一口气,颔首。
娘亲是女中豪杰吗?娘亲曾经在军中效力、抵抗金兵吗?
他吩咐两个老师用心讲授,多花点儿心思教导我,然后就走了。
待下堂后,赵瑷对我竖起大拇指,“皇妹,为兄佩服你的见解。”
“二哥,别取笑我了,那会儿父皇的面色那么难看,我都吓死了。”私下里,我总是叫他“二哥”。我趴在案上,感觉脑子里满满当当的,什么东西都装不下了,只想什么都不想,彻底放松。
“我原也以为父皇不赞同你的见解。”
“为什么?”
“秦军乃虎狼之师,坑杀四十万赵卒,自然是太过残暴。也许父皇想起当年的靖康之难,金兵也如秦军那般残暴不仁、烧杀抢掠。”赵瑷说起二十几年前大宋遭遇的国变,俊眸灼亮,似有两团火焰在烧。
因此,宋帝以为我赞同秦将白起的做法,怒从心起。假若我是他,金兵亡了我的家国,我也会痛恨金兵,恨得咬牙切齿。但是,后来他为什么又赞同我的见解呢?
我问:“对了,二哥,我娘在靖康之难中经历了什么,你知道吗?”
他摇头,“当年我还小,不知道你娘在金国发生了什么,北归后发生的事,我也不太清楚。这些年,无论是宫中,还是朝野上下,父皇明令禁止谈及宁国长公主。若有提及者,一律处死!”
为了不让人再提及沁福帝姬、宁国长公主,忘记此人的存在,宋帝彻彻底底地抹去她的一切,自己却做不到,心心念念的都是她。
这日,下堂后,我不想回沁阳殿,就坐在碧池边的大石上,看着枯萎的落叶飘浮在碧水上,一漾一漾的,看着碧池四周的林木、花卉凋零成荒芜的冬景。
红凋岸蓼,翠减汀苹,触目凄涩。时值十月,冬寒越来越盛,冷风越来越紧,花事再缤纷、再花团锦簇的苑囿也变得萧条肃杀,落叶与飞屑随风飘荡,曾经绿意郁郁的枝头变得光秃秃的,枝桠遒劲,向阴霾的天空伸展。
怀瑜本是陪着我的,眼见寒风吹得紧,我身上又穿得单薄,就说回沁阳殿取斗篷。
我捡了几块小石子,弯着身,用力地掷出,小石子抆着水面飞过去,碰了三次水面才沉下去。
连续掷了四块小石子,可惜很快就都沉下去了,若是薄薄的瓦片,一定可以飞远一些。
“野丫头就是野丫头,竟然玩这种低贱的游戏。”身后传来一道流里流气的声音,冷嘲热讽。
我立即转过身,但见一个内穿锦衣、外罩披风的年轻公子走过来。此人二十出头,有点面熟,却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不过,从他的服色上看,此人不是宗室亲眷便是朝中重臣的子孙。
他叫我野丫头?
那么,他必定知道我是沁宁公主,而且对我相当不敬,可见此人大有来头。
“我知道你是谁。”他站在我面前,轻佻的笑容令人憎恶,“你是沁宁公主,至於我是谁,你一定不知道,也猜不出来。”
“你是……”我打量着他,比二哥肥壮的身子穿着纯白流水纹锦袍,披风上绣着宗亲才能用的纹饰,面目清秀,眉宇间略有轻浮之色,“你是恩平郡王赵璩。”
“你如何猜到的?”赵璩的面上略有讶异之色。
紫宸殿的酒宴上,二哥的宴席下首是恩平郡王,只不过我没有多加留意,记不清他的容貌。此时仔细想来,有点印象而已。不过,我没有这么说,只道:“郡王自由出入宫禁后苑,又穿着这样金贵的衣袍,不是宗室亲眷就是朝中要臣的子孙。再者,郡王认得我,又这般洒脱不羁、不拘小节,自然是宗室亲眷。在父皇选育於宫禁的宗室子侄中,以恩平郡王和普安郡王最得圣眷,阁下自然是恩平郡王。”
他拊掌一笑,“人人都道沁宁公主活泼机灵、能言善辩,今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
我但笑不语,暗自思忖着。怀瑾、怀瑜说过,赵璩和二哥一样,是太祖七世孙,七岁时被选入宫,赐名“璩”,由当时位分仅为才人的吴皇后抚育。虽然他比二哥小三岁,却比二哥老道许多,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将宫中一众妃嫔、皇太后和宋帝哄得笑逐颜开,表面文章做得极为出色。
赵璩一直盯着我,目光闪亮,“你在这里做什么?”
我讨厌他大胆、放肆的目光,回敬道:“在玩低贱游戏呀,郡王应该要出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