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2 / 2)

道缘儒仙 鬼雨 2064 字 3个月前

园林面积一般在方圆二三十丈,在建园手法上,运用建筑、假山、水池、花木、巧妙地把全园划分为主次分明、疏朗相间的大小空间,组合成各具特色的景区,并善於运用借景。

因此,面积虽小,却不会有一览无遗的感觉,并处处入画,移步换景,引人入胜,给人以「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美」的享受。

晚上的苏州也不寂寞,很多人打着灯笼去逛街。叶昊天任意穿行,不知不觉走到一个灯火通明的楼前,门口站了好多人,大门两边高高挂了八盏大红灯笼,每个灯笼有一个大字,依次是『冬夜游园,灯谜有奖』,门牌上有三个大字「拙政园」。

门口的老头看见叶昊天玉树临风,赶紧请他进去。

园内挂了无数盏灯笼,将满园照得像白天一样。叶昊天顺着人流走去,放眼欣赏园内风光。整个园林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各式亭轩楼阁临水而筑,形成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

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中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远香堂为园中的主建筑,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四面厅,四周是落地玻璃窗,可观览周围景色,堂内陈设精雅。堂南小池假山,竹木扶疏,重峦迭翠。堂北,宽阔的平台连接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微风吹拂,清香满堂。匾额「远香堂」为当代文征明所写。

堂北为主景所在,池中累土石作二山,西山上建「雪香云蔚」亭,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和元代倪云林所书的」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悬於亭中。东山上有「待霜亭」。两山之间,连以溪桥,山间遍植花木,岸边散种藤萝灌木,野趣横生。

逛了一圈以后,叶昊天也像大多人一样,将目光集中在灯笼上。每个灯笼有一个谜语。有些灯迷已经被破解了,留下的越来越难。

不远处就有十余人围着一个灯笼打转。叶昊天走近前一看,上面写着「杜鹃啼血落斜阳,打一字」,略思片刻,叶昊天告诉守灯的童子「这是个『穗』字。」守灯童子急奔而去,又有急奔而回,高叫着「又破了一个」,一个管家模样的人走过来,将灯笼上的字谜取下,寻问叶昊天何以作解。

叶昊天答道:「谜作者用饱醮离愁的彩笔,渲染强烈的氛围,用远在天边的孤帆来表达离别之情。我初观底字,实难与面句相连,细玩之余,却被作者高明的拆底手段所折服。底字可以分成「一、一、虫」和「愁」字别掉火部(「离」於八卦为火)所剩下的「禾心」,再以天之高际扣「一」,孤作「一」解,帆象形「虫」,如此拆形造意,运法娴熟,字字落实,文词优美,平仄协调,诚属难得,其中犹可称道者,能於底字中挖出「虫」来,则具脱旧翻新之心思,就此雕「虫」神技,即足以令人击节。」那人击节叫好,递给叶昊天一把折扇,叶昊天笑了笑接下来。众人也纷纷叹服。

又走几步见一灯谜,围观者更多,谜面是「忧愁幽思作离骚」,打一七言唐诗。很多书生打扮的人围着灯谜苦苦思考。

叶昊天看了一眼就说这句诗是「似诉平生不得志」。众人不解。

叶昊天解释说「前人有言,别解在底,乃灯谜的正格。且以为别解谜底的谜作,更具韵味。我们现在面对的这则谜,主是甚为纯粹成功的一例。谜底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说的是琵琶女透过「弦弦掩抑声声思」的乐声,来诉说自己不得志的生平遭遇。

但当制谜者捕捉到句子的「平」字,作为战国的屈原的字来入谜,底意一下子变作:似乎是诉说着屈原生世之不得意。

在熟悉古典者来说,就不难觅得与之相应的句子作谜面。本谜题面,取於《史记》本传,指的是楚国大夫屈原,於楚国屡败於秦,怀王主张不定,楚国内部亲秦派势力抬头,他的抗秦立场不受采纳,耳见於怀王之际,「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是屈原政治上失意以后的作品,通过对客观事件的叙述、个人遭遇的因由,以雄伟的气魄、深广的忧愤,写出了千古名篇。

班固《赞骚序》曰:「离,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遭忧作辞」就是确切不移的「诉生不得志」。而其间「平」安作人入典,正是别解之功。」众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此一路下去,叶昊天盏茶功夫破解了十余个极难的灯谜,忽然那管家模样的人走过来对他一躬到地,说「先生,我家主人有请。」